在知乎上刷到了一篇文章,讨论如何看待中国的性压抑。有一篇高赞答主的回答视角很特别:
本质上,性压抑只是工具之一。通过青少年时期持续的饥饿和物质匮乏,可以有效塑造缺陷人格,完成对人的“去主体化”。比如,集体环境对于私域的打压,有意识地缺失对性的教育(性压抑、性隔离)等等。
父母在孩子青少年时期,对其个人空间的深恶痛绝和侵占。社会对于性欲这本应和食欲同等普遍的欲望的异化、忽视甚至打压,其关键都在于对他人的凝视,物化,工具化,潜移默化中该过程内化到个体本身。
于是被凝视者的客体化(去主体化)发生了。
细思极恐的是,我们无法判断这一点是否为执棋者在制度文化下的刻意为之。大部分父母和被裹挟的普通人都是这一局面的缔造者和拥护者(他们不是邪恶大BOSS,只不过是被集体凝视,后又集体凝视他人)。
但无论如何, 如此培养的“孩子”才更容易成为好用的**“工具”**,无论是为社会创造价值,还是承担家庭责任。
“远离人群即远离愚蠢”
由客体化这个概念,联想到了关于两性。在这个领域,归纳出一些有意思的观念:不管是阿尔法、米格道还是自然流或PUA,乃至于当前时代极度重要的公众表达能力(自媒体),都是在强调一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扭曲能力。
人们
通过输出内容、表达观点
去影响他人的认知
去赢得共识、他人的信任
乃至于去获得信仰(联想到陈桂林除三害中的邪教头子)
而这一切的基础或许就是主体化。
深入探讨主体化的本质:稳定统一的心境、真实一致的言行、自洽自足而没有消耗的自我相处之道(节流),拥有梦想,那种自我疯狂到他人看来痴迷的状态(开源)。
抽离出来,这些都是内在高能量的体现。而能量只会自发地从高流到低。
如同太阳滋润大地,人类就此达成了对现实世界的扭曲。
与之相反的客体化,即与自我的对立、矛盾、自我工具化、自我压抑、自卑怯懦等负面缺陷集合。人生不由“我”主导,不承担责任的同时,自然也缺失了对这个世界改造的能动性。
要么作为按着他人剧本走向成功的NPC,又或是自由潇洒但不一定成功的主角
而在Game当中,就是双方不断对抗,衡量对方主体化程度的过程。
赢者通吃。失败者被物化,工具化,沦为主角取乐的NPC。
由此想到萨特的那句“他人即地狱”
作为普通人的我们,被裹挟、被浸润在各种服务器意识形态里面,大部分的思想并不源于自身思考,大部分的行为并不源于自身意志。最可怕的是,就连自认为的“我”(人格),也可能是他人刻意塑造的产物。
从出生到死去的路径,都由这双看不见的手写死了。不可谓不悲哀。
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:
“我翻开历史一查,这历史没有年代。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‘仁义道德’几个字,我横竖睡不着,仔细看了半夜,才从字缝里看出来,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‘吃人’!”
最后,我们应该感谢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锁死人类的智子。从来只有“信息”,而正是当今互联网最普遍的信息,才让我们能时不时脱离深海,偶尔鱼跃而出,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实,而非一辈子在家庭的教育、周围的朋友、刻意塑造的文化环境这些匮乏的信息源里面耗费半生。
人类:一种奇怪的生物,有的靠自杀寻求湮没,有的长期沉溺于那些自我生产,通过脑部构建出的情绪体验以达到兴奋平衡点。
却又会在某个间隙称之为安全感缺乏、自卑和焦虑。
为了确保"自嗨"的高质量不被打扰,常常伴随着高强度的自我封闭隔离,脱离现实,抗拒具体的人际交往(现实世界的单一快乐源存在局限性,可值得庆幸的是自嗨无上限!)。
于是,越是抽象,越是无人打扰,自我如同永动机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种高烈度,风味丰富的负性刺激,实现满足。